漳州将建林语堂文化博览园占地1500亩耗资8亿元
追寻大师的足迹 林语堂接见过的乡亲还健在
600)this.style.width='600px';" border="0" />
东南网-海峡导报4月1日讯(本网记者 林晓琪 苏演卿 张炎妍 文/图)35年前的今天,蒋经国亲自在机场迎接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——— 林语堂的灵柩,此后林语堂长眠于台湾阳明山麓故居后园中。
而浅浅的海峡对岸,还有个令林语堂魂牵梦绕的地方——— 平和县坂仔镇的故居。
今年平和还将开建“海峡两岸林语堂文化博览园”,该园占地1500亩,耗资8亿元,将还原林语堂童年时期所存在的“小船、西溪”等情景。
昨日导报记者来到坂仔镇,寻找林语堂的足迹。
600)this.style.width='600px';" border="0" />
故居足迹
通往平和坂仔镇的入口处,“语堂故居 和乐坂仔”的巨幅广告牌上,是手持烟斗的林语堂经典姿势照,它告诉通过这里的人们,飘散着柚香的故里坂仔镇孕育了这位驰名中外的大师。
西溪的水依旧静静流淌,而毗邻的一座不起眼的砖木结构平房——— 林语堂故居却历尽沧桑。“石砌的水井、铭新小学的讲台桌、小学门口的石础是遗留下来的原物。”在2005年修复的故居内,管理员介绍道。
6岁开始,林语堂就在这所由其父亲发起、教会自筹资金创办的私立小学里,接受启蒙教育。在摆满长条凳、长条桌的小屋内走动,可以想象出当时林语堂读书的情景,窗外的那一口水井边,立牌写着“童年林语堂用木桶在水井里打水”。
渡船求学
1905年开始,10岁的林语堂第一次离开故乡坂仔前往厦门求学。“乘坐浅底的小船沿着门口的西溪而下,到达平和。有时候太浅,船夫会扛起船,等水深一点再渡船。”林语堂文学馆的馆长黄荣才说。
到了平和县高南村,这个古老的小码头,成为他出行的中转站。之后,林语堂换乘五篷船,直达漳州、转至厦门。
此后的十几年里,每年寒暑假,林语堂就沿着西溪航道回乡度假。“顺流要两天两夜,逆流要三天三夜,但是他不觉得累,反而让他加深了对故乡山水的印象。假期回到故居,经常未等船停稳,他就飞奔回家,嚷着‘阿姆,我回来了’。”黄荣才说。
600)this.style.width='600px';" border="0" />
故乡留“对联”
1916年暑假,林语堂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回故乡坂仔,治疗因失恋受伤的心灵。
昨日,导报记者遇到了坂仔镇宝南村村民何顺全,这是位70多岁的老人家,他家就位于平和县坂仔镇中心小学的门口,离林语堂故居仅30米左右,林语堂就曾在他家留下“门联”。
据何顺全介绍,他爸爸和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颇为熟悉。回故乡后的林语堂在村里早已是名人,被看做秀才。当时何顺全的父亲便请林语堂为他的新家书写门联。
当时林语堂没有推辞,热心地为他们新家的各个大门、窗户书写了对联,还题写了横匾。数十年过去,如今何顺全家只剩下一副对联和一个横匾。导报记者看到,何顺全家的门上确实有几个凹下去的字体痕迹,但字迹已模糊,且门上贴有门联,看不清楚字体。
“当时林语堂的‘粉丝们’得知村里留有林语堂对联,为了一睹‘庐山真面目’,不知道撕了多少副对联。”黄荣才说当时他也曾撕过,顿时一副对联浮现在眼前,虽然年代久远,用油漆直接书写在门扇上的对联字迹还是清晰可辨——— “道因时以立,理自天而开”。而那块横匾上,尽管油漆有点脱落,“涵恩楼”三个字还是可以辨认出来。
<!--/enpcontent--><!--/enpcontent-->
<!--/enpcontent-->[1][2][下一页]